棋牌平台-棋牌平台大全-棋牌app-棋牌游戏-开元棋牌-棋牌游戏app-棋牌游戏赌博-棋牌游戏赌博-棋牌游戏下载-在线棋牌游戏-开元棋牌官网

投研成果

行业研究报告 企业研究报告 投研随笔

天枢深度:祥林嫂式的哀叹改变不了云南咖啡“产业”之殇

来源:云南棋牌平台

发布时间:2023-07-13

浏览次数:188

提起云南,可做代表的名片有很多,诸如产品有普洱茶、云烟、云白药等,旅游景点有石林、洱海、玉龙雪山、鸡足山等;但除此之外,可能熟悉云南咖啡的不多。

 

其实,世界上除了巴西、越南、哥伦比亚外,中国云南是最适合种植咖啡的地区之一。这里地处世界黄金咖啡种植带,有上百年的咖啡种植历史。尽管平常大家耳熟能详的雀巢、星巴克等咖啡企业都会在云南大量收购咖啡生豆,但目前包括云南咖啡产量在内的中国咖啡产量在全世界咖啡生产国中还进不了前十名。2021年云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1万亿元,增长7.3%,咖啡种植面积156.73万亩,占全国咖啡产业种植面积的99%以上。

 

图1.云南咖啡产区

数据来源:百度

 

多数作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基因的咖啡企业,搞“咖啡殖民”也是其天性使然。比如,雀巢只是把“殖民”换成了更文明的说法写作了“帮助”,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云南咖啡就这样在“物美价廉”的崎岖道路中走了30多年。

 

长期以来,云南咖啡豆的价格深受雀巢在云南当地的报价和纽约咖啡期货价格影响,咖农们毫无“定价权”。“定价权”的缺失,致使云南的咖农一直在上演着“谷贱伤农”的故事。

 

“一公斤的咖啡豆,卖不到一杯咖啡的价钱!”的现象背后是云南咖农30年来的辛酸泪水。

 

据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受国外咖啡企业收购云南咖啡定价影响,云南咖啡贱卖了30年!每吨咖啡豆相比国际同等产品,至少每吨减少收入3000元人民币左右,云南咖农30多年来至少累计损失了上百亿元的人民币,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仅仅哀叹这种事实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探寻背后的成因和产业发展规律,如何改变这种悲哀更值得深思!

 

今天,棋牌平台 就抛砖引玉,和大家聊聊云南咖啡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一、2021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复盘


中国消费者已将咖啡视为“日常饮品”。根据德勤于2021年4月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消费者逐渐养成咖啡饮用习惯,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中,已养成咖啡饮用习惯的消费者人均消费量达326杯/年。

 

中国咖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咖啡市场2013-18年高速发展,CAGR达29.54%,并预计以25.99%的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2023年咖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806亿元。


表1.2016-2023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


气候是种植咖啡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全球咖啡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赤 道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咖啡带”,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种植咖啡。一个非常不公平但却客观存在的的咖啡产业规律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位于咖啡产业链附加值低的上游,而发达国家主要位于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下游。主要咖啡种植及出口国都是位于中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而进口、深加工和消费地则分布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销不对称分布,价值不对称分布。



图2.世界主要咖啡种植地区


数据来源:百度


全球咖啡产销整体保持缓慢增长,市场进入成熟阶段。根据USDA数据,全球咖啡产量由2010/11年(10月至次年9月)的141409千袋增长 至2020/21年的175811千袋,CAGR为2.2%;全球咖啡消费量由2010/11年的135060千袋增长至2020/21年163141千袋,CAGR为1.91%,全球咖啡生产量/消费量缓慢增长,市场进入成熟阶段。


表2.2021年全球咖啡产量TOP10



数据来源:FAO


云南虽然作为国内咖啡豆超95%产量的主要产区(2021年云南咖啡产量为14.7万吨),但只占到全球咖啡豆产量的1.5%,因此仅靠规模化难以持续提升产业附加值,但通过差异化和精细化变革,抓住消费升级和国潮崛起的契机,也许有走品牌化、精品化的路子来提升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庄园化的推进,云南咖啡豆开始稳步向优质优价迈进。品质的提升,也逐步在国内获得一些消费者的认可。

 

虽说前景可能很广阔,但云南咖啡还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本身的产业结构还十分薄弱,精品化与高端化也要有基础,种植多年的云南咖啡在这方面不过才刚刚开始积累。

 

要“夺回定价权”之路,还需要砥砺前行,特别是搞清楚产业发展规律。




二、云南咖啡产业现状


(一)云南咖啡的种植历史

 

在中国的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始于云南。朱苦拉、弄贤寨、保山、滇越铁路等地理名词应该是云南咖啡起源的历史节点和关键词。它们记录了云南咖啡行走的每一个脚印。

 

1892年宾川朱苦拉:第一粒咖啡种子在云南生根,应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为了满足自己对咖啡的需求,田教父在教堂外种下第一粒咖啡。咖啡种子第一次在中国云南孕育出生命。田教父教会当地村民种咖啡、喝咖啡、出售咖啡。从此,当地的村民开始有了自种、自磨、自饮咖啡的习惯,并延续到了今天。田教父也许不会想到,百年后他在传教事业中为了满足喝咖啡的欲望而播下的咖啡种子,它的影响力远胜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这粒种子成为了云南咖啡历史之芽,开辟了云南咖啡种植的先河。

 

图3.中国大陆第一棵咖啡树干


数据来源:百度

 

接近一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固然是一件有面的事情。

 

然而,云南的咖啡产业在全球咖啡产业链中其实客观来说是无足轻重。从真实的价值链分析,云南咖啡产业自1980年至今的地位,仅仅只是全球整个咖啡产业价值链的最末端,即原料基地端。时至今日,云南咖啡产业也并未摆脱“产业殖民地”的地位。

 

虽然这些年咖啡已经成为了中国快消品市场上的重要成员,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充满想象力的待开发空间;云南省政府自然也寄希望于打造出一个媲美“贵州茅台”的高端咖啡品牌,为云南省的经济做出贡献;但是路如何走还是不够清晰。


表3.2021年中国咖啡种植区域分布(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前瞻产业整理


(二)云南发展咖啡产业的政策目标

 

2021年11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涉及到咖啡产业的部分重点工作目标如下:

 

建设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咖啡种植基地的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水平。开展咖啡品种更新种植,推广种植适宜云南产区的优质抗病新品种,品种更换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推进机械化生产,提升基地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水平;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提升精品咖啡产出率;以气候、土壤、灌溉用水等环境条件为基础,形成绿色有机基地管护长效机制。对现有低产咖啡园进行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建立健全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做好咖啡果小蠹(音:同“度”)等重点病虫害生态防控。全省获得绿色、有机认证及UTZ认证的咖啡基地达10万亩,全力推动咖园绿色有机化。

 

提升加工水平。加强新型绿色环保加工技术工艺的研发和推广示范,加大对咖啡加工装备研发制造的投入。布局标准化鲜果采后集中处理中心100个,每个年处理鲜果能力5000吨,使全省咖啡鲜果加工能力达100万吨。建立或完善鲜果色选分级、微水脱胶、低温热风干燥绿色生产线和加工废水回收利用技术和设施示范,全面提升云南咖啡豆的品质。改造提升现有精深加工生产线,做好焙炒咖啡、超细研磨咖啡、咖啡浓缩液、冷萃咖啡、充氮咖啡等多元化产品的开发,提升精深加工创新转化能力。全省精深加工年处理生豆量达5万吨,精深加工比例提高至30%。建设咖啡乡村振兴示范园,支持园区建设加工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咖啡销售平台,示范引领带动全省咖啡产区走种植规模化、产品精品化、加工集群化、物流智能化、品牌国际化、文旅融合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培育经营主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引进和培养壮大一批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促进咖啡种植集约化管理,提升组织化程度。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0个。培育一批精深加工核心企业,引领推动精深加工集群化、规模化、自动化。

 

建设标准体系。按照“无标制标、缺标补标、有标提升”的原则,结合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实际,立足国内,制修订包括种植、加工、产品、包装、仓储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云南咖啡系列标准体系。结合各产区实际,制定完善咖啡绿色种植技术规范和咖啡精深加工操作规范(规程),指导广大咖农、初加工厂提高种植和初加工水平,逐步提高云南咖啡原料品质,进一步提高云南咖啡精深加工产品品质。

 

强化科技支撑。整合科研力量,开展咖啡品种选育、加工技术、产品研发、质量检验、标准制修订、人员教育培训、新功能成分研发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服务,建设咖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维护,完善国家级咖啡种质基因库,收集保存国内外咖啡种质资源达到1000份以上(新增300份以上),育成具有知识产权新品种5至10个。力争建设咖啡品种改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咖啡体细胞种苗培育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全产业链咖啡科技创新体系

 

培养专业人才。从咖啡全产业链培养一支精干的专业人才队伍。在高等教育方面,系统培育咖啡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在技能培训方面,开展各类人才培训,提升咖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持续加强新型咖农素质培训,对咖农在种植、管理、采摘、加工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整体素质。

 

培育特色品牌。以云南咖啡公共品牌打造为主线,建设标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注册“云南咖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中打造“云南咖啡”区域公共品牌,巩固提升公用品牌价值,树立云南咖啡优质、健康的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坚持龙头带动,扶优扶强,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支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树立和培育一批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增值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开拓国内市场。加速开辟以国内重点城市和年轻消费人群为重点的咖啡蓝海领域。加大云南咖啡特色、功效、产品类型多方面的宣传,做好咖啡知识普及、咖啡消费引导。创新宣传形式,支持市场主体建设云南咖啡文化体验馆,从种子到杯子多方位体验云南咖啡。鼓励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建立合作模式,提升线上销售比例。以面向大众、面向消费者为导向,创新各类咖啡大赛内容、形式,展示云南咖啡品质魅力,树立“中国咖啡就是云南咖啡”的口碑形象。

 

培育文旅产业。培育和传播魅力独特的云南咖啡文化,推进“旅游+咖啡”模式发展。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各具民族特色的咖啡旅游观光园或科普展示馆等,开展主题游、文化体验游等活动。在滇西、滇南结合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设计2-3条咖啡文旅路线,结合乡村振兴,实现旅游资源与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在重点产区打造10个左右特色精品咖啡庄园试点,积极引导咖啡基地、初加工、深加工深度融合的特色庄园模式,形成可复制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图4.咖啡产业“十四五”施工图


数据来源:云南咖啡行业协会


雄心勃勃的规划,然则一个行业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口号,厘清云南咖啡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三、长期喊“救命”却始终让人失望的云南咖啡企业


(一)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后谷咖啡

 

后谷咖啡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咖啡品牌,也是唯一一个获得咖啡全产业链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

 

图4.后谷咖啡创始人熊相人


数据来源:百度

 

按说,后谷咖啡董事长熊相人由于家庭原因的影响,可谓是与咖啡结缘已久。


1995年,咖啡突然大幅度涨价,熊相人投资做起了咖啡贸易,一做就是10年。


2007年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展自有基地科学种植的模式。


2008年,云南德宏本土企业后谷咖啡高调宣称,将停止对雀巢的原材料供应,理由是后谷将会逐步削减粗加工业务,转而投向深加工,生产速溶咖啡。


在云南从事咖啡行业的众多人士看来,这无疑是后谷宣布要成为“中国雀巢”的信号。


针对后谷当时的高姿态,雀巢的回应则相对平和。雀巢称,全球采购机制之下,后谷的供应只占其中的1%,对雀巢并无太大的影响。


但后谷却借此一战成名,成名后的后谷开始变得迫不及待,在宣布停供的同时,后谷公开了速溶咖啡生产计划,还计划2010年登陆A股。该公司董事长熊相入称,后谷要成为中国咖啡第一股。

 

图5.王毅部长品尝云南咖啡


数据来源:云南网

 

仅仅从口感而言,云南咖啡不乏拥趸!


比如,2017年2月20日,外交部和云南省政府在北京举行的“开放的中国:魅力云南世界共享”全球推介活动中,外交部部长王毅发表致辞时,曾大方的分享说“我喝了云南的咖啡,刚刚这个片子介绍中国95%的咖啡是来自云南,不仅仅是中国,云南的咖啡原料还大量出口到国外,给雀巢公司、星巴克使用,我刚刚喝的咖啡品牌叫后谷,这个咖啡我不是夸张,是我走遍全球,喝过全球各个国家咖啡当中最好的。”


然而就咖啡产业而言,仅仅是高官的口感并不能彻底决定产业发展态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以后视镜的视角来看,宏图霸业转头空,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后谷,又是如何一步步滑入深渊。


(二)一直喊救命的后谷

 

2018年双12淘宝购物节当天,2017年还因为“部长带货”而大火的后谷咖啡在一场媒体见面会所说道的内容却颇具意味。

  

图6.后谷咖啡媒体见面会


数据来源:百度

 

会上,清瘦了不少的后谷创始人熊相人直言:“3年间,后谷公司的融资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债务翻了番!”

 

2012年后谷对外言称要上市,随后就因熊相人花钱和投资为所欲为而惹恼PE投资人“新天域资本”,甚至还发生了控股权之争、涉嫌挪用公司资金、法人代表被立案侦查等事情。如果不是德宏地方政府倾囊相助,熊相人早就成为资本的阶下囚。虽然躲过一劫,但后谷实际上就再也没有缓过劲来。

 

负债总额20亿。“2015年开始,后谷咖啡的危和机都来了!”熊相人自曝说,2015年4月-2018年6月间,后谷咖啡耗时38个月,分别从3家金融机构获得了新增贷款35.2亿元,(一家29亿、一家5.2亿、一家1个亿,其中5.2亿是贷转存业务实际没有增加,另外两家30亿我们付出了近十亿元的融资成本,那么30亿减去10亿融资成本只剩20亿,另外,三年多下来其他八家金融机构“趁热打铁”,借机抽走了后谷10个亿的到期贷款至今没有续贷、再减去三年多支付了8亿元的银行利息,最后用于生产经营的净投放量仅有2亿元,周转率仅为1:0.1)年报上看似银行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用于企业的发展上少之又少,反复的还本付息让企业陷入极度的困苦之中。

 

熊相人却始终没有对媒体说过他自己不通过董事会就为所欲为的乱花钱、乱投资,也没说过他没珍惜地方政府解囊相助的机会,更不会说他根本不尊重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的恶习!


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也是云南民营企业家的通病,不尊重和懂得企业家需要在规范治理框架内依法合规经营,造成他们控制的企业离需要治理规范的资本市场始终存在着巨大差距。

 

不断上马新项目。2008年以来,后谷咖啡相继有3000吨、1万吨的咖啡速溶生产线建设投产。后者2010年底的投产,让后谷咖啡一跃成为亚洲第二大速溶咖啡生产企业。2015年1月底,后谷咖啡2万吨生产线宣布奠基,预计2016年底建成投产。

 

“把农业基地做得太多,几年时间流转了10多万亩林权,但短时间又不能创造价值,造成包袱,做了那么多基地,我们应该量力而行,不应该流转太多,导致工业销售的利润投到农业上都还难以支撑。”熊相人总结道。

 

咖啡种植园投入巨大,盈利周期较长。林权这类资产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倾斜,反倒成了企业财务上的累赘。

 

诚然,上述问题都是存在的,但最大的根源还是创始人的贪婪成性。

 

创始人的初心不在。熊相人的初心也许真的是想要把后谷咖啡做到上市,从而带动云南咖啡的崛起。然则面对PE方的巨额资金时,初心且发生了“质变”。

 

2011年7月,6家PE成为后谷咖啡的新股东,投资总额为3.07亿元,合计持有后谷咖啡36.25%的股权。在PE入股的同时,后谷咖啡还签署了一份附加的“类对赌协议”:若宏天实业(实际控制人为熊相人)未能在2011年底偿还对后谷咖啡的所有债务,宏天实业必须将其持有的后谷咖啡股权按重新议定的公司估值转让部分股权给6家PE。

 

合作不久之后,后谷咖啡开始指责PE通过财务操作,使后谷咖啡的控股方宏天实业对后谷咖啡形成大量欠款,并逼迫宏天实业出让后谷咖啡股权以偿债,进而取代熊相人在后谷咖啡的位置。


PE方则认为,“问题主要出在熊相人本人”。资金投入后谷咖啡后,由于无法获知资金流向,认为其所投资金已经被挪作他用,甚至举报熊相入涉嫌挪用资金、职务侵占、贷款诈骗,并获得立案侦查。僵持了几个月之后,直到2012年8月,终于在多方的调解下,PE在获得合理的回购价格后,选择签署协议低调离场。


回首往事,当时地方政府慷慨出资相助,究竟是雪中送炭救了熊相人和后谷?还是出于感情而非理智的溺爱害了熊相人与后谷?


实际上,熊相人的很多所作所为表现出他内心认定:“卖咖啡哪里有资本运作来钱快。”


PE方投入后谷咖啡后,由于一开始无法获取资金的流向,熊相人就有了可操作的空间。


他非但没有把融到的资金用于加速企业的发展,尽管一直在政府方面一次次立为云南省咖啡事业出过力、流过血的人设,但反复腾挪资金,造成了后谷咖啡连年需要靠政府输血,自身造血能力缺失的困境。知情人士说,熊相人通过后谷咖啡多渠道融来的资金除了大肆挥霍外,大部分早已经转移至国外。

 

没有好企业家就不会有好企业,没有好企业,行业或产业资源再好也白搭!


 

后谷咖啡多年来坐困愁城之险境,可以说是人祸使然。后谷为代表的云南咖啡企业想要真正的走出去,首先需要的是有好的企业家,而不是鼠目寸光盯着蝇头小利,稍有机会就滥用控制权中饱私囊之辈。



四、南咖啡产业的真实情况



今天,云南咖啡只是居于咖啡产业链的种植、初加工和原料销售阶段。但决定一个产业是否能够成长发展的不是一厢情愿和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客观的商业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以下一些问题,只是简单总结归纳了云南咖啡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种植端有两个痛点

传统的“小农思想”严重制约着云南咖啡的发展,给云南咖啡在世界咖啡市场上留下了“质差价贱”的印象。


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在精细化上下足功夫。


云南省现有的大部分咖啡种植区还处于粗放、低端的咖啡种植阶段。


痛点如下:

(1)云南省大部分咖啡种植区域山高坡陡,种植条件差,交通条件落后;

(2)因资金缺乏导致咖啡园地建设质量差,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加之咖啡园的道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


(二)业态碎片化

基于以上种植基地的情况,可想而知,云南咖啡产业从加工到销售都属于小作坊模式。


目前,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很少。因此,云南咖啡除了种植量大外,产业的业态其实是非常碎片化的,大量的小企业缺乏上下游产业链的协调能力。


与外部竞争对比来看,云南咖啡企业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标准都属于比较落后,只能够为下游提供咖啡生豆原料,仅仅是原料种植基地的配套。即便对于一些号称有万吨级深加工生产线的企业,实际上也是以初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


(三)品类不等于品牌

旅游景区满目的“云南小粒咖啡”品牌其实是自毁长城的做法。差异化、品牌化、云南咖啡的文化属性这些附加值高的品牌价值一个都没。


我们认为近年来做出榜样的“国潮”爆款能给云南咖啡打样,国潮崛起具有时代背景的衬托,崛起的品类里也该咖啡,尤其是最有可能成为爆款的云南咖啡。


品类不等于品牌!云南小粒咖啡它只是一个品类,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生长出来产品的属性。我们应该基于这个高品质的品类,以不同的烘焙度做出不同的差异化产品,来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以品类为品牌,怎么可能打造出一个属于云南咖啡的品牌?小粒咖啡并未给企业带来任何认知红利,至少,没有大家自认为的那么多。

 

(四)市场经济效益低

基于上述原因,云南咖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赚钱不能急于一时。由于云南咖啡只有种植端,也就沦为了每到卖货就发愁的“过剩产业”。咖啡原料收购价的定价权掌握在雀巢等公司手上,他们不定价,谁也不敢定价,谁也无法卖货。咖啡种植企业赚一年亏两年,咖农经受不起价格的波动,干脆就砍树换其他经济作物。企业和农户赚不到钱,自然没有能力和意愿投资改良基地,也没办法延伸产业链,提升现代化水平。


那些进出口的漂亮数字背后,是云南咖啡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贱卖30年,损失上百亿元,但祥林嫂式的哀叹改变不了啥!

 

(五)自欺欺人的龙头企业

云南的所谓哪几家咖啡龙头企业、大型咖啡种植企业和深加工企业,除了不断的获取政府补贴和大肆从银行融资外,实际上对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贡献甚微!


其中如后谷这样的极端者,如果没有开发性金融或者国有资本的介入扶持,早已资金链断裂,而其从事的行业由于广泛涉及贫困县和民生问题,又成为政府和银行不得不救、不得不拉一把的烫手山芋。


所以,借发展云南咖啡产业之名忽悠政府给补贴,骗取银行给贷款,然后又借县区扶贫和维稳与民生又绑架政府和金融机构,成为了它们的存在逻辑和核心业务。


民营企业难堪大用,那么国企呢?


国字号里云南农垦集团为典型代表,公司早就喊出了“振兴云南咖啡”的口号。但却因为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因素,致使其难有作为。实际上,众多例证表明,在咖啡这种高度竞争性的市场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和机制其实恰恰是国有资本短板而非优势。


目前,面对着如此庞大的一个种植存量,一个已经不赚钱但关系无数贫困地区老百姓脱贫增收致富的咖啡产业,仍然以“农业思维”在看待“咖啡产业”,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云南咖啡产业的未来。


05

云南咖啡的破局之道


云南咖啡要摆脱附加值低,产业碎片化,缺乏优势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困境,首先要客观看待云南咖啡的优劣势,再结合产业规律找寻发展机会。


(一)客观看待云南咖啡的产业基础


1. 种植条件不宜高看

仅从自然条件看,云南有一定的种植条件。

 

表4.咖啡种植条件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云南自然条件符合咖啡种植,独特的高原亚热带气候,形成适合咖啡生长的土地资源约2.7万公顷。云南咖啡种植类型为小粒种咖啡(coffee Arabica L.)小粒咖啡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上,若海拔太高则味酸,太低则味苦。小粒咖啡多数植于海拔1100米左右的干热河谷地区,所以酸味适中,香味浓郁且醇和。云南独特自然条件,使出产的小粒种咖啡品质优异。


但是,可种植面积无法扩大,决定了云南咖啡不可能走大规模持续上量的发展道路。


2. 种植成本稍低的优势难以持续 

国际咖啡主要生产国的生产成本为12-13.5元/公斤,而云南省目前平均成本在11-12元/公斤,具有种植成本稍低的优势。


目前看,云南咖啡的资源成本也稍低,云南生产企业所耗费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水电成本较国外咖啡加工企业低。


但是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人工成本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低,水电等能源成本同样不可能像过去那么低。


因此,种植成本低不可能成为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优势!


3.云南小粒咖啡市场需求远优于海南中粒咖啡

国内咖啡原产区主要有云南和海南。海南以种植Robusta(中粒种)咖啡为主,云南以Arabica(小粒种)咖啡为主。近年来由于比较效益低、Robusta(中粒种)咖啡品质差、销路不畅,致使海南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而云南Arabica(小粒种)咖啡产业则一直稳步发展。由于气候和比较效益等因素,云南咖啡原料生产基地“一枝独秀”的位置短期不会改变。随着世界著名咖啡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大陆,抢占中国市场,中国咖啡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速度加快,咖啡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形势。

 

(二)要找准云南咖啡产业的定位和转型之道

云南咖啡目前:“低端产能过剩,并且在不短的时期内都是产业链的末端。”正确的定位是“借助消费升级与国潮品牌崛起的时代契机,走特色化、精品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路径”。


作为全球产业链末端的云南的咖啡产业,仅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把握好国内消费升级和国潮品牌崛起的时代契机。


背靠中国经济体量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第一的大趋势,积极深耕国内快速增长的咖啡消费市场,特别是要抓住众多咖啡国潮品牌崛起的产业契机,才能有本钱在全球咖啡价值体系里分到一杯羹。


论事不可趋一时之轻重,当思其久而远者。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出云南咖啡的稀缺性,进而在产品、品牌、企业、融资渠道乃至行业标准等维度循序渐进。


继续做全球咖啡产业分工的参与者,那就始终是产业先行者的附庸;在国内建设大市场大循环的时代,务必要化被动为主动,进而成长为国内咖啡市场转型升级,特别是消费升级和国潮大众品牌和特色小众品牌的主动参与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眼下当务之急,是以云南咖啡的种植业从要从低端、标准化、低成本的放量种植,转为精细化、差异化、特色化与定制化种植,升级为奠基的第一步。

 

1.认清现实,升级强链

云南咖啡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直扮演着初级加工者的尴尬局面。要想改变,必须在产业链上思考如何延链补链强链,逐渐摆脱原料供应者的身份。

 

云南豆中95%以上都属于卡蒂姆(Catimor)亚种,因为抗病力强和产量高的特性受到咖农的青睐。

 

图7.卡蒂姆咖啡树种


 数据来源:百度


单一的咖啡品种广泛种植,为云南咖啡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困境。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它品种的香气和风味平淡,苦味明显、品质较低。二是该品种抗病力强且高产、价格低的特征,成为了雀巢在云南采购的主要品种(由于速溶咖啡对风味、品质的要求不高)跨国资本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这片宝贵的稀有咖啡地,变成了自己廉价原料的供应地。


云南全省的卡蒂姆咖啡豆种植面积近十万亩,随着产量的增长,咖农们普遍认为,讲究口感不如提高产量,只要产量高,哪怕卖价不高,总体收益还能过得去。


但随着咖啡产品的升级,消费市场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卡蒂姆在品种上失去了优势,这也是阻碍着云南咖啡产业价值的持续提升。


品种的多样化,对于一个产区是核心竞争力。这不仅能提高产区的独特性,而且多样化的种植能带来更多层次的咖啡商品。


但在品种更新这条路上,仅依靠个体庄园与部分咖农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力量的介入。


“对于咖农来说,原来的品种已经种下去了,让他挖了种新品种,他们会舍不得。”而且,种植端的收益周期长,往往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但咖农更看重短期利益。所以需要政府和相关人事的制定更加贴近于咖农的补贴政策。


光有品种的更新换代是不够的,在粗加工端精品豆无疑是对各方的最优的选择。


对于咖农们来说,只要咖啡豆品质达到了做精品咖啡的要求,便能卖出比普通咖啡豆更高的价格,还不受国际期货价格的影响。


在咖啡产业链中,熟豆贸易是一个利润率较高的环节。一般17元/千克的生豆经过烘焙成熟豆之后,价格为50元/千克,精品豆的利润更是能达到70到75元/公斤。


将生豆贸易转换成烘焙过的熟豆贸易中,尤其是精品豆的打造。让咖农们有意识的将“走量变成走质”,才能为咖农们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云南目前拥有年生产能力11000吨、年加工能力200-500吨/座的脱皮处加工厂250座,年加工能力500吨/座以上的脱壳分级初加工厂43座,焙炒和速溶粉分装加工企业6家,但大部分加工厂专业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致使云南省多年以来仍然保持着原材料供应阶段的水平,整体上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云南虽有爱伲、中咖、景兰等加工企业开始精深加工,逐步改变以往仅以生豆进行交易的市场局面,但即便如此,类似精品咖啡等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技术也没有统一标准;与国外的加工技术始终存在差距。


我们要不断学习牙买加的4大法定蓝山咖啡加工厂Wallenford与Mavis Bank,Silver Hill,在品质、稳定度、风味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加工标准。


相信打造出云南咖啡加工标准的时候,市场的认可度也会随之而来。


图8.咖啡产业链全景图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国内市场是云南咖啡的最大底气。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三大咖啡消费国”,这个趋势如今看来,已经是不可阻挡了。


长期以来咖啡的消费市场与产地是割裂的。产区所属的国家多是发展中或欠发达国家,而咖啡的消费市场却是欧美发达国家。这造成了整个咖啡价值链的长期割裂,上游产区因为远离消费市场而在交易中处于议价劣势。而云南咖啡背靠国内消费市场,有机会把这个劣势扭转。


咖啡商业在国内快速崛起之后,为中国带来了一个与历史经验完全不同的咖啡消费市场。


它最核心的特点是,市场在还没有形成清晰消费分层的前提下,行业就已经有了形态多样的咖啡产品供应。


电商的作用不仅仅是卖货。咖啡文化尚未完全渗透的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大量消费者并没有建立起对各类咖啡产品的清晰认知和鉴赏力,这些消费者构成各类咖啡消费品的蓝海市场。


电商的持续渗透为云南咖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电商的作用并不仅限于销售,它帮助云南分散的咖啡庄园对接到了各自的顾客。更重要的是,电商缩短了咖啡的流通链路,有利于云南成长出既具有种植能力,又具有烘焙加工能力的本土企业。后者的发展,有助于当地形成产业带效应,并帮助云南分享到更多咖啡产业的价值,而不再只作为一个单一原材料供应地存在于整个咖啡供应体系之中。

 

2.建立自己的品牌

产品的稀缺性与文化属性,才是超越产品本身价值的存在。


而品牌文化的打造,就是为了基于产品的自身属性外拉高附加值。


提到全球主要的咖啡品牌,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巴西咖啡,哥伦比亚咖啡,越南咖啡等等,却没有中国咖啡。作为中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地,云南有责任也有义务去重点制定中国咖啡的标准。


云南咖啡品牌存在多而杂的混乱局面,就目前云南比较知名的咖啡品牌有:“后谷”,“乐寿”,“金峡谷”,“云岭”,“北归”,“云咖”,“桑莱特”,“云潞”,“驼峰”等。品牌的众多且产品相似性极高直接导致了云南咖啡内耗,产品LOW且毫无营销与消费者培育的意识,只能以价格战互相蚕食。这是极不利于整个云南咖啡的产业升级的。


因此,我们认为云南咖啡企业可通过重组并购的方式,重新整合云南咖啡产业,从而塑造一到两家具有强竞争力的云南咖啡本土企业,从而占领国内快速增长的咖啡消费市场。


重塑云南咖啡品牌,在于基于品质的“心智占领”!

 

3.金融支持:助力咖啡实体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白色家电、面板、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最终逆袭国外企业,都离不开在行业初期金融的支持。


政府引导产业资本聚焦在在要素整合与创新驱动上,以足够的资金体量和运作能力,前端聚精会神做好咖啡深加工产品的销售(不要只是卖生豆了),后端大刀阔斧整理山林,兢兢业业做好咖啡豆的种植和精品化熟豆加工。


在这个价值链上,或可切入中端的仓储和交易体系重构,创新供应链管理并配套供应链金融,同时重视产供销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行业应用,探索一条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计划经济道路。


整合了云南的咖啡产业,就相当于整合了全中国的咖啡产业。“产融结合”之下,打造出一张不单单属于云南咖啡的名片,甚至是中国咖啡的招牌。


既有如梦般的前景在远方,也能在前行的路上获得利益,更有政府的保驾护航。我想没有哪个资本能拒绝得了这样的故事与利益。

 

4.政企同心、同舟共济

何谓认真做产业?上面聊的都属于“术”的范畴,真正想要把产业做起来,补齐“术”的短板可不够。


寻“云南咖啡的破局之道”,我们建议下述两点要重点留意。


监管切不可“踢皮球”

行业初期谋求发展,按下葫芦浮起瓢不可取。在给行业大开绿灯之际,也该加强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


后谷咖啡与泛亚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一颗小树苗能够最终能够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需要的不仅仅是施肥,更重要的是盯紧蛀干害虫,及时消灭。


政府作为云南咖啡的监管主体,在积极引导“产融结合”之外,也该设立强有力的监管措施。


明确监管目标与责任,制定统一的行业监管规定。成立数据交换和自律监察机制,增强行业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做产业就好好做产业,不要在产业初期就上头大搞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强化资金监测,加强扶持企业的自律。从源头上杜绝一切损害产业良性发展的资金风险、道德风险等“害虫”。

 

人才培养是一切之基石

这里的人才培养既包括政府监管人员,也包括了行业需求的产品研发、广告营销、销售等人才。

 

政府监管人员的业务与自律培训,是行业正循环的基石。

对于云南咖啡产业而言,则可以通过加强行业人才引进与本土培训的计划,目的是为了打造出云南咖啡的IP。


(三)云南咖啡未来的机遇


1.国内咖啡消费量增加

近几年来,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长率超过20%,传统现磨咖啡增速达30%。部分地区的咖啡消费增长速度高达150%。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将高速增长,预计2020年国内咖啡消费量将达到50万吨,中国将成为世界咖啡消费大国。

 

图9.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划及预测



资料来源:国际咖啡组织、艾媒咖啡中心


2.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2009年制定的《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中把咖啡列为生物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同时,西部大开发、科技兴农、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也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依托云南西与缅甸接壤,南和老挝、越南毗邻,连四方接三国的特殊地缘区位优势,通过与老挝政府签订咖啡替代种植协议,逐步介入咖啡原料种植基地和初加工基地建设,解决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规模受可扩植面积瓶颈制约的问题。


同时,以“云南-老挝-越南”为基础,辐射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的东南亚咖啡产业圈,形成以高附加值产品和品牌贸易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3.沪滇合作日益加深

上海是中国咖啡文化的发源地,全国咖啡产业中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也是中国咖啡行业的创新之地。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沪滇经济合作,大力支持、推动沪企入滇发展。2015年7月,上海自贸区咖啡交易中心等20个滇沪合作项目在昆明签约,为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

 

4.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契机

疫情后云南咖啡的价格开始爬坡,一是因为去年很多进口咖啡没能进来国内;二是因为今年全球减产(主要是巴西),导致咖啡期货价格高居不下;三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全球咖啡豆物流困境,中国区的咖啡巨头诸如星巴克、瑞幸等开始把眼光聚焦在云南产区,这带来极大的发展契机。遵循上述建议做到位的话,云南咖啡必然能在世界咖啡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结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通过这么多年来发展的历史为镜,我们知道了云南咖啡产业缺的不是天时与地利。以后谷咖啡为镜,明白缺的是能带动产业发展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成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打造云南咖啡产业,就必须要有优秀的咖啡企业崛起,而基础是必须有优秀的咖啡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家!要培养、支持更要约束好咖啡企业家人才,离开了优秀的咖啡企业家谈咖啡企业和咖啡产业,一定是缘木求鱼!


产好咖啡,卖好咖啡。

不要在用心玩概念,用脚做咖啡。

最后真心祝愿云南咖啡的春天早日到来。

上一篇:天枢观察:两大水电站作价805亿注入长江电力过会, 云南能投集团收80.5亿现金后持股市值超600亿 下一篇:天枢观察:云南6家医药上市公司这两年收入和利润都是靠啥来的?

0871-63190078